塞罕坝机械林场景色(8月22日摄,无人机相片)。塞罕坝,这颗坐落河北北部的“绿色明珠”,半个世纪前仍是飞鸟不栖、黄沙遮天的苍茫荒漠。三代塞罕坝林场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,用汗水灌溉出绿波涌动的百万亩人工林海。新华社记者牟宇摄
【编者按】
8月23日至24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调查。23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,他来到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,远眺林场天然面貌,听取河北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体系管理和林场管护状况介绍,看望护林员。这既是对“塞罕坝人”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必定和鼓动,更是对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造的再一次清晰宣示。
塞罕坝,习近平总书记一向挂念于心。
2017年,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造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——“55年来,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造者们遵从党的呼唤,在‘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’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、甘于奉献,发明晰荒漠变林海的人世奇观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铸就了紧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开展的塞罕坝精力。”
而这一次,习近平总书记着重,“塞罕坝林场建造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。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紧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开展的塞罕坝精力,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造具有重要演示含义。抓生态文明建造,既要靠物质,也要靠精力。要传承好塞罕坝精力,深刻理解和执行生态文明理念,再接再厉、二次创业,在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途上再建功立业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必定“塞罕坝人”长时间以来的静静据守和无私奉献,为塞罕坝精力厚意点赞。让总书记动容的塞罕坝,背面是年代的风云变迁和一代代务林人的前赴后继、艰苦奋斗。
很多人知道,现在的塞罕坝,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,是北京最首要的风沙屏障,是引滦入津后天津的另一条“母亲河”——滦河的首要源头,是我国闻名的避暑胜地……
但很少有人知道,半个世纪之前,这块现在绿意盎然的坝上山地,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苍茫沙丘。
几十年来,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大学生和林业工人,用汗水、泪水和血水,灌溉和培养了这惊天动地的人世奇观……
一
大坝沉浮
塞罕坝,是一个蒙汉合璧的姓名。
“塞罕”是蒙语,表明美丽;“坝”则是汉语了,合起来的意思便是“美丽的高岭”。
这块特别的高地,坐落北京之东北、内蒙古高原的南缘。说起来,它的海拔比内蒙古高原还要均匀高出500米,恰似床沿的一个枕头。
历史上,塞罕坝及周围区域从前森林茂盛、禽兽繁集。1681年,康熙皇帝“立马一望,千峰万峰俱在足下”,遂设“木兰围场”,成为皇家猎苑。
从康熙、乾隆到嘉庆皇帝,曾在此举办百余次猎狩。
鸦片战争之后,国运式微,外债日剧。1863年,清政府被逼开围放垦,对塞罕坝区域森林进行掠夺性砍伐。到清末,官伐、商伐、偷伐加上山火,原始松林现已所剩无几。民国之后,军阀混战,日寇侵略,这儿沦为土匪的巢穴,更是山火一再,把残存的次生林也根本烧光了。
新我国建立初期,塞罕坝一带现已彻底荒漠化。
从地图上能够显着地看到,内蒙古高原大漠横亘、沙海相连。国际闻名的巴丹吉林、腾格里、乌兰布和、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、浑善达克、科尔沁沙地,呈扇形围据在北京的北面,构成3000多公里的风沙线,而距北京最近的便是东北方向的浑善达克沙地,直线间隔只要180余公里。
浑善达克沙地的海拔高度在1400米左右,北京的海拔呢?只要43.71米。
有人描述,假如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,那便是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。
而站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,便是塞罕坝。
塞罕坝,便是间隔北京最近的也是最要害的一道风沙屏障。
新我国建立时期的塞罕坝区域,方圆150万亩,除了在阴坡地带残存着零散的天然次生林之外,满是一望无际的荒漠。暴露的沙丘与沙丘之间,是松松散散的浅根草皮,在牵强地维护着软弱的生态。假如生态进一步恶化,浑善达克沙地对北京的要挟,无法想象。
有必要扼住这个风口,不管多大价值!
从1955年开端,仅在塞罕坝一线,各级政府就建起阴河、大引发、山湾子等六七家林场。
但因为气候条件过于恶劣,各家林场难以安身,岌岌可危,几欲下马。
1962年,国家再次集结数十名干部、专家和140多名大学生,专门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,带领二百多名员工,招聘数万名(累计)农人,开端在这一片并不合适人类生计的高寒地带植树造林,向极限应战。
二
山上无景色
当年上山时的情形,让很多人觉得难以想象。
刚刚40岁的承德区域农业局局长王尚海,住在承德市竹林寺街专署家属院的一栋小楼里,家里有电灯,有水管,能洗澡。国家要在坝上建林场,发动他担任党委书记。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,似乎又回到了守阵地、打冲锋的战争年代。没说的,把房子交出去,带领老婆孩子一同上山。
张启恩,1920年8月生,河北丰盈人,1944年结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,新我国建立后担任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。塞罕坝上马后,短少技能人员,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,从北京的暖巢来到了这儿的天寒地冻。
这一年,东北林学院林学系有108名结业生,其间47人分配到塞罕坝。
一同分配来的,还有承德农业专科校园、吉林省白城林业技能校园等院校的97名学生。
1962年秋天,塞罕坝的荒山野岭上,一下聚集了140多名大学生,应该算得上全我国知识分子最会集的林场了吧!
大学生上山后,被分配到五个分场。每个分场只要三五间土屋,那是场部和办公室。住处呢,只能是地窖和羊圈。
跟着冬季的到来,他们的热心一会儿被冻结了。
塞罕坝的酷寒,让他们呆若木鸡。
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,室内变成了冰窖。头天晚上烧的开水,第二天早就冻成了冰坨子;下雪了,三尺厚,推不开门,只好从后窗出去。
室外室内温差太大。从外面回来,进屋前,有必要用雪洗脸,用力洗,把脸搓红。假如直接进屋,脸上会起一串串水泡,小的像黄豆,大的像鹌鹑蛋。
1963年春天来了,但春天带给他们的却是黑漆漆的绝望。
这一年,他们拿出悉数热心,精心造林1000亩。可成活率缺乏20%。夏地利,再次进行旱季造林,依然不成活。
面临荒漠,我们呆呆无语。
冬季又来了,另一件事的产生,直接把我们的心扔进了冰窖。
从张家口林业干部校园结业的孟继芝和凌少起,被分配到阴河分场。年末的一天下午,两人骑马回总部,忽然天降大雪。20多公里旅程,正常状况下,骑马只需要两三个小时。可雪太大了,劲风把散雪吹到低洼处,使得有些路段积雪过深。因为雪深,没过马的肚皮,无法行走。就这样,两个人在雪地里挣扎着,彻底迷失了方向。更可怕的是,两个人走散了。
凌少起回到总部后,久久不见孟继芝。我们分头寻觅,发现他现已冻昏在雪地里。尽管立刻把他送往医院,但是他的两腿现已彻底冻僵,没有办法,只能从膝盖处截掉双肢。
三
决战马蹄坑
第一年造林全面失利,加上孟继芝事情,人们的绝望心情无限发酵了。浓浓的愁雾像阴霾相同,笼罩着塞罕坝。
失利,虽令人懊丧;绝望,但没人退避。
新我国建立前,王尚海就在这一块土地打过游击;新我国建立后,他又担任围场第一任县委书记。他深信,不是树的问题,而是人的问题。历史上松木参天,现在为什么就栽不活呢?
新年刚过,王尚海等人骑着马,在坝上周游了十多天,总算选出了一个好当地——马蹄坑。
马蹄坑坐落总场东北部大约十公里处,地形陡峭,三面环山,形如马蹄,共有760亩。
1964年4月20日,王尚海精心选择了120名干部员工——这恰是交兵时一个尖刀连的军力。马蹄坑决战打响了。
北风呼号,春色清寒。我们面临红旗,举手发誓。
四月的塞罕坝,白日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。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,冻成了冰甲,走起路来,咣咣直响,像一个个威武的将军。
我们静静无语地按程序作业着,满脸严厉,只用目光说话。晚上呢,就睡在提早挖好的地窖里。天太冷了,被窝里严寒似铁。不知谁发明晰一个好办法,找一些砖头和石头,扔进火堆里烧热,然后捡回去,放在被窝里,抱在怀里,暖暖地入眠。
大干三天,总算悉数栽上了落叶松。
20天后,成活率达96.6%。
看着这一片天真的绿色,王尚海等人泪如泉涌,声泪俱下。
马蹄坑决战后,塞罕坝造林全面开端。
下面是他们历年种树面积的计算:
1964年,4000亩。
1965年,3万亩。
1966年,5万亩。
1967年,6万亩。
1968年,5万亩。
1969年,5万亩。
1970年,6万亩。
……
到1983年,塞罕坝的造林地面积已达110万亩!
四
一同的归宿
塞罕坝上,第一位逝世的大学生是高瑞斌。他来自吉林农业技能校园,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。
1962年,高瑞斌就被分配到北曼甸分场。没有房子,只要一个昏暗湿润的地窖。他在那里一住三年,因为饮水污染,患上了肝炎。1965年9月,肝炎恶化的高瑞斌逝世了,年仅24岁。
关于张启恩来说,从北京到坝上,作业和日子环境实在是大相径庭。
在北京能够随时洗澡,在这儿不可啊,只能在夏天下雨时让老天爷帮着冲刷一回。电影、音乐会、电灯、收音机、新华书店、自行车等,悉数退出了他的日子。
家里只要一间房,全家五口人挤在一同。屋内没有当地,就在地下挖一个深洞,把粮食和马铃薯放进去。墙壁上靠几根桦木杆,杆子与杆子之间钉几个木板,那便是书架。
朦胧的火油灯下,他在整理着造林的经历与经验。两年后,他写出两本书《塞罕坝机械造林的技能关键与规程》《塞罕坝人工造林的技能与规程》,从地舆、气候、植物学等各个细节方面进行了翔实的技能总结。
1968年春天,张启恩在迁延机上卸树苗。年青的司机有些鲁莽,突然开车,他猝不及防,摔下来,形成右腿破坏性骨折。从此,张启恩终身与拐杖为伴。
临终之前,张启恩最内疚的是家人。他的三个孩子,原本正在北京市上小学和幼儿园,来到这儿后全荒废了。他和妻子都是高级知识分子,可三个子女却没有一个考上大学。
李兴源,1937年生,抚顺市人,结业于东北林学院林学系。他被分配到大引发分场,担任育苗作业。
当地育苗满是土办法:遮阴育苗,吃力费料,功率又低。他依据自己的实践和考虑,提出了一个全新计划:全光育苗。全光育苗不只大大进步苗木质量,更使育苗产值进步十倍。
李兴源对塞罕坝的最大奉献,在于引入了一个新的树种——樟子松。
塞罕坝的乡土树种首要是落叶松和云杉,归于浅根系,耐干旱能力差。李兴源想,东北有一种愈加耐旱的品种——樟子松,是否合适这儿呢?
樟子松的家园在大兴安岭。新我国建立后,科学家曾引种到辽宁的彰武台区域,南移了5个纬度,这已是一个了不得的壮举。塞罕坝坐落彰武台之南,何止5个纬度。并且,教科书指出樟子松怕风。塞罕坝地形挺拔,更是劲风口,引种能不能成功呢?
1965年春天,李兴源开端实验。
在他多年尽力下,樟子松育种总算全面成功,被推行到塞罕坝。
刘明睿,吉林市人,也结业于东北林学院,清清瘦瘦、文文弱弱。在大学时,他喜爱小提琴,是一个典型的文艺主干。他被分配到北曼甸分场。这儿条件最差,海拔1800多米。他住在一个叫高台阶的当地,共六户人家。地下水位高,红红的,用白矾沉积半小时,煮往后,锅底留一层红粉。他的首要作业是育苗。
刘明睿长于动脑筋,琢磨出许多小发明。比方植树时在泥浆里加些氮肥,树根浸泡后,长势会显着加速。植树用的科罗索夫锨比较粗笨,他和几个铁匠师傅一同进行改造。几番实验,一把新式植苗锨出炉了。
因为终年高寒、孤寂,原本文静儒雅的刘明睿也染上了喝酒、抽烟的习气。大口抽烟,没钱买卷烟,就抽土烟;大杯喝酒,喝当地的烧刀酒;户外无菜,盐巴配饭;没有水,就熬雪水,喝地沟水。
长时间恶劣的生计环境,使他的身体早早产生了突变。
1978年,他被查出肝硬化。1984年,刘明睿惋惜逝世,年仅47岁。
……
据计算,坝上人的均匀寿命比山下人低15岁,青壮年人死亡率比山下人高28%。
1962年上山的那一批大学生,中年逝世者达31%。除了以上几位之外,还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:曾祥谦、李应胜、刘炳南、杨写实、王学才、王贵、聂春林、李希义、李宗瑞、石德山、阎石、范林……
他们逝世时的均匀年龄,只要52岁。
1989年12月24日,王尚海因病逝世。塞罕坝人遵循他的遗愿,将骨灰撒在马蹄坑,并命名这一片树林为“尚海纪念林”。
五
自有后来人
让我们再说一说塞罕坝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的故事吧。
戴继先,男,沧州献县人,1952年12月生,河北林业校园结业。
戴继先在总场林业科作业,对塞罕坝的科学营林作业深有研究。他倾尽悉数精力,编写了一本书《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体系研究》。全书77万字,对建场以来育苗、造林、营林,以及森林保护、多种运营、森林旅行等进行了深化的考虑和总结,成为全场干部员工的必读教材。
别的,他深化研究樟子松,写出一篇论文《樟子松苗木木质化要素数量化剖析》,得到国内业界的必定。
有一次,戴继先在其时的河北省林业厅开会,谈到引入油松的想象。从此,他又多了一个课题:要把油松引上山。
2005年,他感觉吞咽困难,去医院查看,已是绝症晚期,但妻子瞒着他。从医院出来后,他居然没有探问病况,认为自己仅仅咽炎。这时分,塞罕坝正在请求国家级天然保护区。他是主请求人,要预备各种资料。
戴继先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了,但仍是日夜作业。妻子只得含蓄地告知他实在病况,期望他合作医治。他非常激动且着急,愈加繁忙地找场领导和有关人员,告知作业。第三天脑出血,现已不能说话,只能喝苞米面粥,想交流只得靠笔写。他告知作业人员,与北京林业大学王教授联络,进一步商谈引入油松的发展。
北京林业大学王教授总算来了,两人用笔商讨着油松引入中的技能细节。戴继先写道:“我不服气,这是我最大的心思,最大的惋惜!”
临终前,他疼痛得说不出话来,但眼睛一向不闭。妻子王晓英哭着说:“你定心吧,我还让儿子搞林业,把油松引上塞罕坝!”他总算闭上眼,安静地走了。
邓宝珠,男,1956年生,围场大引发村夫。初中结业后,邓宝珠到塞罕坝林场当临时工,一干便是15年。这个时期,塞罕坝大规模的造林作业根本完毕,只剩下难以造林的石质山地。
1994年,邓宝珠到莫里莫营林区担任主任。这个营林区域内有林4万多亩。
他就任后,除了对这4万多亩森林进行精心管护之外,还把山谷里的边边角角悉数植树,居然多栽了2200多亩。最困难的仍是在石质山地造林。邓宝珠发明晰“干插缝造林法”:在石质地上挖坑深度为半尺,加养分土栽植,然后每隔半月洒水一次,直到苗木扎根抽枝。
为了进步石质山地造林的成活率,他又发明晰“十行补一行双株”植树法,即在植树时,每十行中,其间一行栽种双株。这样,能够对伤亡树苗进行最及时的补栽。阴雨的时分,把备植树带泥坨取出,就地移栽。这样,可确保移植树苗直接成活,连打蔫的进程也没有,大大进步成材率。
于士涛,男,1983年生,河北省定州市人。2005年,他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结业后,来到塞罕坝林场。刚开端,他感觉哪里都新鲜,可随之而来的各种困难检测,超越了心思预期。愿望与实际的反差,让他无法接受。他几回拾掇行李,预备辞去职务回老家,从头找作业。
2006年新年往后,他被调入出产股作业,跟从顾殿江师傅。顾师傅被称为林场“活地图”,不管哪片林地的方位、面积和成长状况,他都能信口开河。这种对森林的热爱,一会儿把他镇住了。更有老一代林业人的故事,从深层震慑着他。
正是在老一代务林人的协助和带动下,他和许多大学生开端了新的创业进程。从一年四季的防火、防虫到资源管护,从育苗、整地到造林,从割灌、育婴到运营使用,他每天早出晚归,走遍了林场的每一个小班、每一块林地。
一年后,他变黑了,脸上布满了坝上“高原红”,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“山里人”。为了真实扎根这儿,他精心、耐性、苦心肠做作业,把女友也迁了过来。
现在,他们的孩子现已八岁了。
他们的根,永久扎在塞罕坝!
六
人类的奇观
几十年后的今日,塞罕坝现已彻底改变了容貌。
塞罕坝人究竟种了多少树?假如把人工林按1米的株距排开,可绕地球赤道12圈!
我国林科院曾对塞罕坝的巨大生态效益进行评价:不只要效地承担着阻挠风沙的使命,并且每年为京津区域运送清洁淡水1.37亿立方米,吸收二氧化碳74.7万吨,开释氧气54.5万吨,开释萜烯类物质10475吨,每年供给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越120亿元……
专家确定,塞罕坝现在的植被状况,现已到达或超越历史上的最好时期,成为人类改造天然的一个奇观!
……
2021年8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观察塞罕坝,走进了尚海纪念林。
这些年来,塞罕坝人倍加喜爱尚海纪念林。1985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枝整理;1987年进行了初次育婴间伐,林分每亩155株。今后,又进行了五次间伐。到现在,林分每亩30株,均匀胸径到达32厘米,树高24米。
现在,尚海纪念林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厚,草本和灌木茁壮成长,忍冬、稠李、野玫瑰、碱草、薹草、地榆等植物品种达30多种,现已形成了乔、灌、草、地衣苔藓相结合的、优秀的立体资源结构,成为塞罕坝最典型的演示林。
前人植树,后人乘凉,这是一种大境地。
是的,他们远去了,却留下了一座青山、一片森林——国际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!
谨以这一片国际上最大的人工森林——塞罕坝为祭坛,祭拜那一段热情焚烧的年月,那一群在热情焚烧的年月中远去的英灵,那一种永久永存的民族精力!
塞罕坝,永久化作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!(李春雷)
重视河北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